2013年清远市初中升高中综合科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贯彻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结合我市初中教学现状,试题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历史、地理、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历史、地理、生物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考试目标要求
历史
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现状,2013年的中考历史仍然是以测试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为主体。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历史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层次,主要通过单项选择的简单判断来实现测试目标。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学生能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作简单的解释,主要通过选择题选项的设置来实现测试目标。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在主观题中设置简单材料或情境来实现测试目标。
地理
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现状,2013年的中考地理仍然是以测试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为主体。
1、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的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设置试题情境尽可能源于或贴近学生生活。
生物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内容标准,清远市初中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规定的各科分值比例,以及我市所选用的教材内容为依据,确定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的考试内容。
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初步测量学生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初步的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初步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考试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
3.初步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初步的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范围内容
历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
1.秦朝的统一:秦朝建立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重心南移
3.活跃的学术思想:孔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近代史部分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和邓世昌;《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的产生、主要内容和评价
(2)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辛亥革命的酝酿、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前期的主要内容和新阶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国民革命运动: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5)人民军队的建立: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6)红军长征: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3)国共合作抗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3)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6.经济和社会生活
(1)近代民族工业:民族工业的产生、短暂春天;企业家张謇
(2)近代社会生活:娱乐方式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7.思想文化:魏源和严复
中国现代史部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三大改造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回归
5.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建交
(3)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6.科技和文化
(1)航天技术
(2)杂交水稻技术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
1.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1)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及其贡献
(2)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行;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
(3)英国的新生:共和国诞生和克伦威尔;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美国的独立:独立战争和美国的建立,华盛顿的有关事迹
(5)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2.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有关历史人物和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火车和飞机的发明;爱迪生
3.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标志、意义
(2)巴黎公社的建立、措施和失败;《国际歌》的诞生
4.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成就与贡献
5.思想:启蒙思想
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苏联的成立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7.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8.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
(1)冷战局面的形成
(2)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9.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影响;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0.现代科技与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知识经济的出现
地理部分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
第二节 地球仪
2、 经线和纬线的性质、长度、方向
3、 辨别经度和纬度
4、 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5、 地球自转方向、时间、产生的地理现象
6、 地球公转方向、时间、产生的地理现象
7、 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 学用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
8、 GPS定位系统
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
9、 辨别地图的方向
10、比例尺及其表示的范围大小
11、认识基本的图例及注记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1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位置
13、海陆所占的比例
第二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
14、判断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15、根据等高线读图或地形景观图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别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16、六大板快的划分
17、地震带分布及发生前异常现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
第四节 人类与海洋
18、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
19、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0、常用的一些天气符号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21、一天中陆地气温出现最高、最低的时刻、一年中的气温变化
22、气温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23、降水形成的条件及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2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5、热带及亚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第四节 保护大气环境
26、目前国际性的大气环境主要问题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27、人口自然增长率
28、世界人口的分布
29、了解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30、世界主要的人种
31、世界著名的宗教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32、乡村与城市的概念、聚落
33、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4、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第六章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35、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所在大洲
3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
37、联合国及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亚洲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38、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其他大洲的分界线
39、 读亚洲地形图说出亚洲主要的山脉名称、主要高原、主要河流、陆地最低点
40、 亚洲最典型的气候类型
第二节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
4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主要物产
43、华人、华侨的最大聚居地
第三节 喜玛拉雅之南——南亚
44、南亚三大地形区
45、印度有哪些主要工业区及经济发展状况
第四节 世界石油宝库
46、五海三洲
47、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和主要产油国、输往地区及国家
48、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西亚
第五节 樱花之地——日本
49、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地区
50、日本为什么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及著名的活火山
第八章 欧洲
第一节 “日落之地”——欧罗巴洲
51、欧洲的地理位置
52、欧洲的地形和主要河流
第二节 发达国家集中地——欧洲西部
53、综合实力雄厚的经济
54、旅游业
第三节 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
55、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56、四大工业区的名称
第九章 美洲
第一节 南北差异显著的大陆——美洲
57、理解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
58、南北美洲的主要山脉、平原、河流
第二节 世界经济大国——美国
59、最大的移民国家
60、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节 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61、巴西最具价值的资源——热带雨林
第十章 非洲和大洋洲
第一节 “阳光灼热之地”——非洲
62、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63、埃及的文化及农业生产
第二节 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
64、本区的经济特点——单一商品经济
第三节 大洋中的陆地——大洋洲
65、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
66、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67、澳大利亚的产业特点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68、南极大陆具有“寒极”、“风极”、“白色沙漠”之称
69、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
70、我国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